知行合一作文一共8篇

时间:2024-01-08 12:03:36 投诉 下载本文

知行合一作文一共8篇

第1篇:知行合一的作文

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月亮为什么有阴晴圆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溪为什么鱼翔浅底?我们面对蓝天高山发问。

为什么人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什么实践出真知?我们面对人类生活追问。

问,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从屈原穷究天际的“天问”到普天之下莫非“网”土的“网问”,从孔子的“不耻下问”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拷问”,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现实问题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路问医问价,“问”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不管是国家大问题还是生活小疑问,抑或是人生价值取向、生命意义,都在着力回答人类先哲们始终追问的三个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

有问题的人是遇到疑点盲点、不知何去何从、不知如何行动而又需要指向明确、行动正确的人。好问者,善于思考,善于探究;不好问者,思维封闭,不善交流;三思而问者,是问题的发现者也是渴望新知的追寻者;随口而问却是不着边际、难抓要害的思维懒汉者。可见,问,是有思维含量、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高下之别的。大凡具有“问题意识”的人,才是具有知行合一素质的人。无问便无知,中国的科学文化创新,不正是由于科学家们具有好问的品格么?

我们正处在全球化与地域性、市场化与人文性、信息杂芜与价值选择、竞争激烈与和合共生的时代矛盾漩涡之中,每一个人每天都遇到许许多多新问题。社会迫使我们必须善于向生活发问,向新知求问,向时代求解。努力做一个能问、善问、会问的人,无疑是能够把握机遇,勇于挑战,知道行动方略的智者。只有好问善问,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才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败!

仅仅善于问,做“知道分子”还不够,还应该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在听中思考,在听中辨别,在听中谋划,在听中确定行动。浮躁的生活已使我们在众声喧哗中有时难以辨别真伪,难以获得来自社会实践的真理,难以掌握来自生命丛林的召唤和灵魂深处的吁请。一个人若能听到风舞的华丽旋律,鸟语的生命歌吟,花丛的蓬勃生机,我想,他的心宇是广阔而纯净的。手举一串问号,叩问生活、追问良知,侧耳倾听,胸中就自有千山万壑,脚下一路通途,一路高歌。

善问者明晓事理,善听者增智怡情,善学者顿生慧根。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知行天下的“问者”吧。

【知行合一的作文】

第2篇:知行合一的作文

21世纪是生态世纪,我们的城市选择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就是选择了美好的未来。贵好阳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实践“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城市精神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

贵阳正在觉醒,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而破坏环境,也不能因保护环境,而忽视发展,要切实把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即要金山,又要绿水青山。

大自然滋养万物生生不息,是一切生灵共同的家园,从山顶洞人到现代人的智慧,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可是,现在居然有人为了发展而获取金钱, 随意破坏生态环境。例如:工厂每天不停地排放着成千上万吨污水,大部分水生动植物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此只是睁只眼,闭只眼。许多人的腰包鼓了,但水生动植物,却少了。不仅是这一点,人们不停的伐木取材,还自称是用来搞建设,可他们没有注意到:我们身边的氧气正在一天一天变化,“她”不仅失去了洁白的面 孔,还失去了一张慈祥的脸。我们在情不自禁的在置问自己:被无限制开挖和破坏的数目达到了上千万。森林 、成千上万的树林呢?它们成了人类的家具。

绿色,孕育着我们的生命和希望。中华民族向来尊崇“天人合一,敬天道,守人德”的传统道德。我们何不以珍惜资源,关爱生命,强健其身。当作生活的“必需品”我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地球上所提供的足够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是呀,地球所提供的可以让人吃得饱,穿的暖,这就足够了。可人们为什么还要不断的破坏生态环境呢?

青山绿水爽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保护绿色贵阳,让每个人都争当“绿色小天使”!

为我们城市更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3篇:知行合一的作文

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別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話,那就大错特错!別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們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給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

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试问,我还有多少个明日呢?几千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一开始,确实不容易,但是有这么个让我倍感压力的对手,我不怕了,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第4篇: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含义被很多现代人误解,主要原因是汉字古代的含义和现代不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而阳明心学,是儒家对孔孟思想传统的回归。要理解知行合一,必须纵观儒家思想发展史。

战国时期,因读书人极少,且书籍用竹简成本高昂,整个中国的书籍数量非常稀少。秦始皇焚书坑儒,用严刑酷法勒令诸子百家的书籍销毁,仅在咸阳进行国家存档。而咸阳的存档又被项羽一把火烧光。书籍的大量毁灭,造成了中国思想的断层。进入汉代后,*鼓励民间把私藏的书籍贡献给国家,并给予丰厚奖赏。此举虽然促进了很多珍贵书籍的保护,但也助长了“伪书”之风。一些人为了获取奖赏,或对古代书籍进行补充修改,或自行撰写,然后伪称古代先贤的著作进献给皇帝。如《中庸》、《大学》等,现在考证均为伪书。由此,造成了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被曲解,背离孔孟原义。直到南宋陆象山发端、明代王阳明完善,心学诞生,儒学才重归孔孟精神,重启了东方的思想革命。

很多人觉得王阳明的心学和禅宗差不多,这是一种误解。虽然禅宗也讲“心”,但和心学的心不是一个概念。禅宗的心指的是本体,而心学的心则是人道德层面的伦理心。儒学的全部思想围绕伦理道德,在唯一可以确定为孔子言论的书籍——《论语》中,儒家的“学”仅指道德层面的学习。王阳明所说的“知”,也同样仅指道德层面的“知”,绝不是现代人理解的知识、认知的意思。

知,指的是人的道德价值判断。心学四句云:“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道德判断善恶的能力。知,则是善恶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又是个用“工夫”的过程,是谓知行合一。

这里的“知”,不是理性“知”,而是人道德本性的“知”,这是心学和理学的重要区别。儒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伦理人、道德人,这是儒学不同于别家的思想。王阳明眼中,人的道德判断是深及人灵魂的本质判断,“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好比,人看到美的事物之前,人的本心中,已经包含了对美的喜好,而不是见到美才开始喜好的。人对臭的厌恶,也是在本心之中的,也不是闻到臭才开始厌恶臭。

这种深及本心的知,就是心学真正要表达的知。而行,则是这种知,或叫真知,自然展开成为人的行为的过程。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和内心的知可以分开,可以内心反感,但因为屈服于社会规则(也就是“理”)而违心去行动。但心学认为二者不能分开,人的道德和行为是统一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知,是人的主观世界。行,是主观与客观的交融。主客观世界统一,则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结果,是人既有善心,则必有善行。有善行,则必有善心。为什么人必有善心?这又与孟子对“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述一致。性本善,不是说人人都是善的,而是人人的本心中都有善的本,所以才有可能知善、行善。要不然,人类就不存在善、恶的概念了。全人类任何文明都有善恶的概念,恰恰证明了人本质中有善的能力。

在程朱理学看来,有杆判断善恶之秤,“天地之间有杆秤”,就是天理。人的价值判断不一定符合天理,所以要修身,逼迫自己按天理规则行事。这就违背了孔孟儒学关于“人性本善”的核心思想。而阳明心学,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人心中有杆秤,重归孔孟对人性本善的思想出发点。

阳明心学,可谓是西方现代才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疾病源于内心和行为的不一致,即使用理性给自己找借口,这种不一致依然会带来痛苦。这种痛苦,用心学语言来讲,就是知行不合一。而王阳明走的更远,他提出了“心即理”。人本来就不应该制定违背本心的“理”来规范自己,心和理本应一致,也就是人的道德和行为、主观和客观、内和外本应融合同一。

王阳明说: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头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所以,阳明心学的修行,是更深度的道德修行,不是背诵规矩,而是修心,心就是规矩,规矩就是心。最终,达到孔子所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也达到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

第5篇:知行合一作文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懂得道理与实际应用都是重要的。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这看上去是句简单的话,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别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别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们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时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其实现在很多人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要真正实现目标就要做到知行合一了。这样我们才能不留遗憾!

第6篇:心存美德,知行合一作文【高中】

      本文《心存美德,知行合一作文【高中】800字》由用户投稿,希望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如果觉得好请推荐给同学们吧~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导语:不光要心存美德,行动也要与思想一致才能完美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懂得道理与实际应用都是重要的。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这看上去是句简单的话,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别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别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们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作文https://Www..Com]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时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其实现在很多人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要真正实现目标就要做到知行合一了。这样我们才能不留遗憾!

      文章标签:美德

第7篇:知行合一的作文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将名字改了又改,最终定为“行知”二字,意思是说:在在生活中,于是只有先行才能知,要“行”与“知”结合。在这个花花世界里,有千千万万的奥秘等着我们探索、实践,只有拥有知与行这两只翅膀,才能飞向成功的天堂。

王阳明是我国的著名学者,小时候非常注重“行”和“知”,有一次,他看到朱熹的一句话“格物致知”,便照其行事,坐在家门口的竹林前“格”竹子,三天三夜:思考着竹子中的奥秘,然而三天下来,王阳明非但没能参透其意,反而生了一场大病。因此王阳明明白了,原来圣人的话也有错的时候呀!虽然没有成功,而且病垮了身子,但是,他却明白了,只有实践才能判断是非,得到真理。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书本上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我们不能盲目地跟随书本上的知识,要遇事多思考,亲自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完善、推翻它。在我们的成功的道路上,正是需要这两盏为我们指明前进方向的导航灯。

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倡“知行合一”。有一次,他要为学校添置二十多张椅子,便和木匠商议,要求木匠教会孩子们做凳子。孩子们一开始有些不耐烦,有的孩子皱着眉头说道:“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学做凳子的!”许多大人看到孩子们拿着锯子,担心绘划破孩子们的手,也抱怨起来。这时,陶行知笑着对大家说道:“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要实践,大脑要思考。你们说说,这首诗好听吗?”孩子们欢快地答道“好听!”一旁的大人们也会意地笑了。三天后,孩子们通过实践,终于坐上了自己做的凳子。

学知识固然是很重要的,但亲自实践,从而证实它,更加重要。古人说的“知行合一”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踏入成功的大门。

第8篇:知行合一的作文

法律是一把利剑,在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它便给敌人致命一击。而触犯法律的人,永远也逃不出法网。

作为青少年,应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青少年提出了明确的自我保护要求是: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三自意识”,即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具体来说,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敬自己,并期望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心理。无论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自律,就是学会自己约束自己,以正确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自强,就是树立自信心,绝不屈服于艰难困苦的打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以自请不息的精神来干好自己的事情,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除此之外,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基本内容,自觉遵守《纲要》规定的公民道德。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培养自己遵守规范的自觉性。要学会养成自己管好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哪怕是小的微不足道的不道德行为都要防止发生,哪怕是没有人监督,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都不去干不道德的事情。要从严把关,“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应成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座右铭。

当然,法律不会因为你是未成年人而不处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低三十五条规定,对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及时予以制止,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未成年人因不满周岁的不予处罚,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

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我们身边的规矩,时时刻刻约束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虽然现在很多的青少年都懂得法律的重要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