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新闻的作文通用
一、新闻评论功能认识:从“舆论引导”到“言论表达”
目的决定手段和工具,要将新闻评论所涉及的思维彻底弄清楚,就必须了解新闻评论到底有何功能。就此而言,新闻评论教材中对其功能的阐述大同小异,一般包括宣传、解惑、批判、协商等,“新闻评论有着宣传鼓动、配合中心工作的作用;释疑解惑、研究社会问题的作用;针砭时弊、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提供讲坛、增强公民参与意识的作用”。在不同时期,人们对新闻评论功能的认知各不相同,早期多将其当作一种宣传工具,评论作者高高在上,对社会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或进行指导评论,或提供一定的思想意见,现多主张媒体评论的交流协商功能。王民将新闻评论划分为“解说型评论、辩论型评论、启发型评论、研判型评论、劝导型评论、褒贬型评论、纪念型评论、建议型评论”等八种,从这个分类来看,新闻评论教化民众的功能显而易见。近年来,一些新闻评论专著或论文则谈及新闻评论另一层面的功能:权力展现与协商交流。刘学义在《话语权转移》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建国后至今新闻评论所展现的话语权的转移,该书核心在于将新闻评论(言论)作为权力表达的一种工具。苏蕾在其博士论文《从强公共性到弱公共性》一文中将新闻评论当作公共领域表现的舞台,并论证说强公共性表现在“文人论政”,而目前中国媒体言论公共性较弱。按哈贝马斯的观点,公共领域是指处于政治领域与公民私人领域之间的一种地带,其功能在于批判政治。
上述两种观点正如一体之两面,前者在于政治教化,其对象为平民百姓;后者在于批判,其对象则为公权机构。这两个一为驯服民众,一为驯服政治,但思路一致,其目的都是将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说服的工具。而近年来,另一种将新闻评论视为表达工具的意见逐渐出现,此种观点意不在说服,发表观点仅在展现。新闻评论为言论而言论,就说服而言,其目的性消解。传统新闻评论重论证,重说理,而现代的评论则重观点表达,论证本身已成为历史。事实上,这种观点的产生一方面与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网络表达方式的变化关系密切。以“微博”为例,其140字以内的篇幅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评论论证的功能,由此,传统新闻评论中的论点和论证面临分离的境地,“微博”只要求将所谓的亮点或发人深思之点呈现出来。实际上这种趋势,早在*化报纸(都市报)产生时即已出现苗头。我们知道当代新闻评论勃兴于都市报产生之时,为吸引受众的目的,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早已通过相应的编排手段或将评论中的经典论证或观点突出呈现出来,受众所要做的仅是一目十行地浏览一遍。另一方面与大众文化对意义消解密切相关。当我们将视野置于权力之上时,我们便发现,新闻评论在某种程度上摇摆于权力建构与权力消解之中。按约翰•费斯克的观点,大众文化的实质在于权力对抗,大众通过种种方式消解着传统权威。而方式之一就是娱乐化,将传统意义化为娱乐,从而使传统权威丧失,其另外一个方式则是将意义化为欲望,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就在于制造欲望,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意义丧失。权威消解的另一原因在于滥用、移用与模式化操作,以新闻报道中的专家为例,现在凡是新闻报道中都有专家的面孔,专家话语成为新闻报道的证据,无论此种观点是发人深省也好,还是流于客套也好,总之专家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才是最重要的。在新闻报道大众化的冲击之下,专家的论点被切割成无数价值判断,专家本应提供受众事实判断,结果受众得到的却是价值判断,专家权威消解便属自然。
就目前的趋势而言,新闻评论教化引导的功能已出现弱化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提出新闻评论公共性减弱的原因之一。当然,随着新闻评论功能的转换,新闻评论的另一种潜在的功能逐渐明晰起来,那就是新闻评论的社会整合和文化整合功能。其实,新闻评论的这种功能一直就存在着,只是由于中国独特的政治发展情况,使得新闻评论的这种功能被掩藏起来。多元化思想的存在使得新闻评论宽容成为可能,而新闻评论出现“舆论引导”向“言论表达”的功能性转换,则使得我们分析新闻评论宽容之时注意引导性言论、表达性言论以及说服性言论的不同宽容限度。相对来说,由于“言论表达”性新闻评论其起点较低,作者文化程度较为有限,因此人们对其所持宽容限度较为宽松,基本上不设限度,法律是其最低限度,道德限度完全依靠自律。也正因为如此,个性化评论才能得以发扬光大,新闻评论多样化趋势才能得以延续。但是具体到拥有“把关能力”的传统媒体之上,这种宽容限度则因把关人的出现而有所加紧:2007年1月16日,《广州日报》刊登作者为文白石的读者来稿,题为《交通部给高家伟教授的“回信”》,文章以交通部新闻发言人的虚拟意见发言,以讽刺的手法写道:“收取的巨额养路费,有多少能用到养路上,又有多少拐进了冗员们的腰包,还是成为一本糊涂账的好。如果要算账,最多做到我们自己内部有‘数’就行。”18日《广州日报》以本报编辑部的名义刊文道歉。2009年2月4日《新民晚报》B6“闲话”版刊登《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文中发表了“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的评论,引起读者不满,5日该报即刊登《致读者》的道歉信。
二、新闻评论内容解读:从“信息解读”到“关系解读”
在传统社会中,我们对新闻评论的接收一般重信息、轻关系;而在现代新闻评论中,随着关系型新闻评论大量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关系。此时人们的思维必须与之相适应,要从认识上了解关系型新闻评论,接受它并做出自己的行动。
(一)现象:新闻评论重信息传递,轻关系解读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达“说了什么”的文本,长期以来,其中隐含的“怎样说”的讯息为人们所忽视。注重观点而不注重观点背后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使得作者们往往以一种主客体评价体系来关注新闻评论与评论中的“他者”,关系不平等由此而生,宽容意识成为一种奢望。纵观新闻评论的定义,无论其出于何时,“观点”、“意见”等始终是定义中的核心要素。“观点”与“意见”实际上是一种观点性信息,它与新闻所提供的事实性信息相对。以此种观点看待新闻评论,无疑将新闻评论置于信息的考量之中,但人类的传播除信息之外,尚有关系。美国学者凯瑞认为传播的观念应分为“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前者即为“信息观”,后者为“关系观”,两者共同组成人类传播的整体,缺一不可。多年来,我们对新闻评论的评价实际上仅从“信息观”方面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新闻评论的实践中不存在“关系”的表达。揭示新闻评论实践中“关系表达”不仅是认识新闻评论的需要,更是培养新闻评论宽容性的客观基础,因为“关系传播理论的共同指向是,交流者不需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问题,需要的是创建一个新的思想假定,寻求接受差异的方式,以差异为依据去认识关系中存在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永恒张力”。这点恰好与我们所提倡的新闻评论宽容不谋而合。关系传播理念通过关注“主体”与“他者”,逐渐形成一种以“平等”为特征的“主体间性”,如此而言,宽容在新闻评论中大量展现,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将指日可待。对传播中关系的考察实际上沿着两条路线运行:一为大众传播之路,早在1916年杜威曾说过一句令人费解的话:“社会不仅因传递与传播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中。”詹姆斯•凯瑞把其作为考察传播“仪式观”的源头与灵感来源,其分析要点着眼于以文化研究为特色的大众传播研究,它们将思路着眼于“传递与传播中”,亦即传播关系考察。另一条路线是由“帕罗阿尔托群体”研究开创的人际传播关系研究。瓦茨莱维奇、比文和杰克逊提出了关系传播的五条基本原理(1967):“一个人没法不传播;任何一次谈话都包括两个信息: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交流总是能够把互动行为组织成为有意义的模式;人们同时使用数字式和类比式符码;交流过程中信息的组织和匹配问题。”这五条原理表明人类的生活中充满着关系的表达与关系的确认。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无论是源于大众传播的文化研究还是源于人际传播的关系传播,它们的繁荣与发展期大约都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都是重视“人们是怎样说的”。虽然“说了什么”和“怎样说”同时处于一个传播过程之中,但是伴随着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出现,“怎样说”无疑成为人们感兴趣之点。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关系亦是一种信息,陈力丹将“关系讯息”分为社会角色的讯息、伦理的讯息和礼节的讯息。朱迪•伯古恩等人归纳出关系传播的十二个主题:“宰制、亲密、喜爱、介入、包容、信任、肤浅、情感唤起、镇定、相似、礼仪性和任务———社交指向。”李特约翰将其归纳为四个基本的、独立的层面:“情感唤起、控制和礼仪性;亲密和相似;直接性(喜爱或吸引);宰制———顺从。”这些关系传播的主题具体表明了关系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据此而言,把握传播的关系也就把握了人,把握了关系也就把握了传播本质,因此有学者断言:“传播的本质是寓于传播关系的建构和传播主体的互动之中的,传播是社会关系的整合,并且关系总是按照自身的意志来裁剪传播内容的,传播是通过一种被传播的内容来反映或说明一种关系的。关系高于内容,关系影响内容,关系决定内容。”将新闻评论由“观点观”发展至“关系观”,将使我们对新闻评论的认识前进一步,由此更能意识到宽容对于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二)原因:社会变动媒体自身发展变革导致关系备受重视。对于大众传播中关系研究的重视主要源于人们看到大众媒体作为一种宰制性力量日渐增大,由此揭示、批判这种关系成为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动力。相对来说,人际传播中对于关系的注意,其目的明显不同,它主要是出于一种功利性的需要,如加强人际关系,更好地进行交流。随着现代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达,社会日益扁平化,传统大众媒体与受众间的不平等关系逐渐被网络媒体所塑造的平等关系所代替,传统观点与信息的功利性需要逐渐为关系型需要所代替。表现在新闻评论中,则是大量来论的出现,新闻评论迅速由媒体专业化制作变为大众化表达。新闻评论在功能上也逐渐从“舆论引导”向“言论表达”转变,评论中的宰制关系变为平等关系,关系开始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就社会发展而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模式的固化使得强调关系而非观点的新闻评论大量出现。传统新闻评论强调其承载一定的观点,一方面出于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出于功利性的需要。当社会稳定之时,观点传递功能逐渐减弱,关系加强或者说仪式功能逐渐得以突出。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平稳,社会安定,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昌盛的局面,因此从宏观的大的社会背景来看,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并无多少吸引力,因此在评论宏观大事件之时,新闻评论信息自然丧失,“老生常谈”成了此类新闻评论的主流,新闻评论出现“仪式化”的转向。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国家主流话语体系建构完备,形成了极大的话语力量,这类新闻评论亦使得大量关系性新闻评论显现出来。如纪念日评论、重大事件评论等等,这些评论的论点不可能出现重大的变动,因此其“言说”的方式比“言说”的内容更为重要。尽管如此,一些涉及到私人问题、民生问题的新闻评论,其信息性依然相当强,这也是这类评论存在和发达的理由之一。媒体中时评的发展而非党报社论的发展充分显示出这一特色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上述两类新闻评论中没有“信息”或没有“关系”。与此同时,党报评论系列中类似于理论文章的“任仲平”、“郑青原”篇目的出现则是党报评论在加强关系性力量的前提之下,展示“信息”的一种手段而已,它们所做的是力图通过其评论为整个社会瞭望。就新闻评论自身发展而言,新闻评论作者群体变大,导致关系型表达大量出现。随着新闻评论作者群体增多,表达方法与表达模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尽管有媒体提倡新闻评论随意而为,但大量涌入的非熟练写作人员,使得新闻评论模式化越来越明显。尽管有人对此提出批判,认为“时评”正在变成一种“脑残文体”,但是从关系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类“时评”失去了观点,却加强了关系。因为模仿使得新闻评论模式化,新闻评论呈现的信息日渐减少,其冗余与熵的比越来越大,从而使得不确定性信息减少,但在人们的表达过程中,体现于表达之中的关系却为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呈现出“关系”性信息。
(三)实践:信息与关系缺一不可,关注评论关系功能新闻评论关系观源于人们对作为文化的传播观念的重视,实际上至少强调作为信息的传播观与作为文化的传播观并重。新闻评论关系观的发展表明观点信息在发展过程中将会慢慢失去其指导意义,关系对社会的建构作用将日渐体现出来。就新闻评论作者而言,我们首先要承认新闻评论的关系建构作用;其次要能识别;再次要主动写作这类关系性作品。因为它们是文化传承与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当然关系性新闻评论写作也应注意方式方法。传统关系性新闻评论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表达,它重关系的“宰制”,缺乏相应的人情味,因此在接受上容易产生问题。现代社会的新闻评论仪式化一则要从作者群体上考虑,提倡个人写作,提倡新闻评论个性化、情感化,但是有一点要提及的是无论这种新闻评论如何个性化、如何个人化,其对于政治与社会要有整合作用,而非起分裂与分化的负面作用,它所建立的关系重对话与交流。陈先红将关系传播构建的关系分为“‘社会层面’的关系、‘文化层面’的关系和‘人际层面’的关系。社会层面的关系体现一种以社会分工信息为主的角色关系;文化层面的关系体现了一种以文化信息为主的价值观关系;人际层面的关系体现了一种情感关系。”新闻评论别强调的是其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关系,要将社会、文化以及人际层面的关系置于短短的评论之中,其目的并不在关系自身的维护,而在于政治仪式上的思想整合和文化仪式中的社会整合。相对来说,我们对于关系的把握较难,原因之一在于识别新闻评论中的关系相对较难,因为“关系总是与传播联系在一起,无法与之分开;关系的本质是由群体成员的传播行为来定义的;关系通常是以含蓄的方式———而非明显的方式———来定义的;关系是在参与者之间的长期谈判和协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是个动态的过程”。其次,关系的表现与展现是个自然的过程,人们往往在不自觉中将关系呈现出来,如宰制性评论其言辞、其口气、其论点都强调不容辩驳,因为它们的内容与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政策、党的决议以及相关法律;最后,人们难以把握关系与人们的思维习惯密切相关,很多情况下,人们根本不会意识到新闻评论传播中尚有关系这回事。从受众层面来看,了解新闻评论中的关系,识别其内容,可从“矛盾、变化、实践和整体性”等四个层面进行。“矛盾是对立面之间的紧张关系,包括聚合———分离、表达———不表达、稳定———变化”三个矛盾结。此时,我们关注的是新闻评论中的内容,这种关注有赖于受众的以往所见。
“聚合———分离”关系在党报评论中最为常见,党报的双重作用决定了它的这种境况,它一方面是党报,具有明显的组织性特色;另一方面又向全国人民传播,具有大众传播的特点,其评论的行文中往往主体变换明显。这种多方交流的特征使得我国党报尤其是*级党报新闻评论形式众多,他们力图通过形式多样性来弥补这一缺陷。“表达———不表达”展现出的是媒体评论欲言又止的情形,在重大问题上不便作出观点表态;“稳定———变化”对于新闻评论尤其是纯关系型的新闻评论(仪式性新闻评论)来说,最难把握,因为这类评论本来就要求稳定,但稳定并非重复,如果完全重复,其意义则完全丧失,因此无论是从语气、用辞还是具体内容方面,这类评论都力求有所突破,在解读这类新闻评论之时,这些突破往往成为人们获取关键信息的重要手段。卡罗尔•沃纳归纳了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五种特征:强度———感受和行为的力量;显著性———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注;持久性———模式持续的时间长短;顺序———关系当中相关事件的排列顺序;步伐、节奏———关系当中事件的迅速性和事件之间的间歇。在人际传播中,我们凭借直觉可对上述五种特征加以感觉,但是在新闻评论中,这些都有赖于人们新闻评论专业意识的培养,对于普通受众来说,这点很难,因此“评中评”、“述评”、“一周评点”之类的文体形式迅速出现。这些分析能够让受众充分感受到新闻评论的共时与历时特征,从而识别其中的关系。“关系不是由人们通过认知的方式在头脑中思考出来的,而是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制造’出来的。”此点表明关系并非静态的,而是具有动态的特征。新闻评论单向度交流仅能呈现关系,而不能制造关系。关系的实质在于互动,缺乏互动,新闻评论所制造的关系都是非真实的社会关系,而只是新闻评论一方对关系的假想。
作者:胡沈明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第2篇:一则新闻作文
春节将至,有不少默默无闻的人为了人民也为了祖国,仍旧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勤勤恳恳不曾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农历12月29日那一天,我与家人同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上的新闻联播,忽然跳出的了一则新闻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公交司机春节在连续工作22天,为出行的人们能够快捷方便,七小时不曾喝水。这是怎么回事?我紧紧盯住屏幕,等待下文,原来是这样:今年45岁的胡学才,从2006年292路开通这条公交线路以来,就一直在这条线路上工作,今年春节七天,他每天都要跑足六趟,三个来回。正月初一,他早上上班,当日凌晨4时30分,他就来到位于汉口火车站的292路起点站发车准备,6时,他发第一班车,直至下午1时才下班,全天六趟,每趟至少耗时一个小时,由于乘客流量大,他与其它司机一样,为了节省时间,确保乘客随到随走工作七小时,连一口水也没有喝,只是为了不上厕所。
春节是中国人合家团圆的喜庆节日,节前又是人们一年中似乎忙碌的日子。在忙碌的人群中,人们是为自己一家人团聚或办年货而奔波,而有一部分的人是为了让大家过一个欢乐吉祥的春节而辛苦工作,就如同45岁的胡学才一样兢兢业业。有了这些人无私的奉献,才有了一个小家的团圆,才成就了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富强,有了那些交通警察的存在,使回家的路不再堵塞,有了那些航班飞行员的存在,使回家的路速度变得极快;有了那些环卫工人的存在,使得回家的路变得干净、通畅……试问一下,若是没有这些人默默无闻的辛劳,在大年将至时依旧不去与家人团聚,把这个回家的机会让给人们,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正如工作在292路的司机胡学才那样,要是他不那么勤勤恳恳、爱岗敬业,那么,出行的人们会是那么便捷安全方便吗?我知道,为人们过好春节的人何止千千万万,全社会几乎所有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在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进行准备。在“拜年”声响起时,我特别想对那些为我们过好春节而辛劳忙碌的劳动者都道一声谢谢。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春节才显得充满爱的包容和德的厚实。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人生是酸甜苦辣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一切,都因为有了爱,有了心系他人的爱,爱就像一对翅膀,承载着梦想高飞,这就是爱的奉献。
第3篇:关于新闻的作文通用
叙事模式:语言模式转向交流模式
传统的新闻叙事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要求运用准确、具体、通俗、清晰、简洁的语言叙述事实”,①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占据主流地位。融合新闻把握叙事节奏、调整叙事内容、适应受众阅读需求。于是,叙事模式的转型被融合新闻的快速发展倒逼,语言模式中的交流需求日益增加,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融合新闻的交流叙事模式:
(一)第二人称的使用
第二人称往往给人主观气息浓厚,与新闻客观性要求相悖的感觉,其实第二人称在融合新闻叙事过程中往往更能接近新闻主人公本身。第二人称直击现场,直观反映现场氛围与人物情感,将融合新闻的表达贴近现场、当事人、新闻受众的情感。
(二)“对话”式的叙事
融合新闻主持人之间、主持人与现场记者之间、记者与新闻当事人之间、记者与新闻相关人之间均需要“对话”的形式来表达,并配合数字技术展现整篇新闻报道,这也是融合新闻与传统新闻的重要区别。
(三)受众信息的及时导入
融合新闻中受众几乎与新闻同步“发声”,所以,网络新闻报道中一些读者、受众的信息或者作为评论紧随其后,或者干脆被记者直接引入文中,成为新闻的一部分。
叙事策略:形式多样化、内容“软化”
(一)形式多样化――从标题到关键词
1.标题叙事策略的变化
传统新闻标题的完整形式突出新闻事件的氛围、背景、原因,更注重新闻要素的核心选择与表述,习惯于以事件结果、目的、关键点的补充收尾。这种虚实题相依存的标题叙事与融合新闻中传播媒介的特质无法自然对接,比如融合新闻中采用音视频报道的新闻要求突出事件的实题表达,并且要求打破书面语过于正式的叙事,偏向口语风格,很多内容依靠新闻内容中的图片、音视频来完成。
2.关键词意识
融合新闻中对于关键词的关注源于搜索引擎优化不断发展的要求。为了便于日后的新闻内容搜索,增强融合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实现传播价值的最大化,融合新闻制作者需要关注新闻关键词的选择与使用问题。②关键词可分为两类:目标关键词(核心代表词语);长尾关键词(不具有核心代表性的关键词)。③融合新闻中关键词的制作要以实用、准确、简洁为目的,其基本顺序:标题、类别(频道)、站点名称。关键词的制作不宜过多,可从网络工具中根据指数选用,也可用网络工具选择。
(二)新闻叙事内容“软化”
1.文字叙事图片叙事音视频叙事
传统叙事中文字的表意作用是不可撼动的,围绕文字的音、义、形实现新闻叙事中新闻要素的优化表达,体现传播的真实目的,文字叙事功不可没。
基于文字叙事,图片叙事与音视频叙事成为新闻“软化”的最有利执行者。主持人打破了原有的主持方式,以“换口味”的方式将新闻“谈”出来、“讲”出来、“聊”出来,甚至是“侃”出来、“微”出来、“博”出来,让当事人、相关人、网民发声,彻底颠覆了传统新闻叙事。
2.矛盾冲突先行
融合新闻中,广播电视、网站视频等新闻报道形式要求主持人、记者在很短的时间内用简洁明快、直指事件矛盾冲突的方式抓住观众,吸引其注意力。
如《新闻调查》“天价住院费”开篇:“患者在医院住了67天,光住院费就花去了将近140万,平均每天花去2万多。”④观众立即被吸引,随着叙事张力不断刺激观众,实现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3.叙事内涵与美感
融合新闻叙事内涵丰富。单纯的文本叙事很难将新闻当事人、叙述者、评论者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融合新闻中的图片、音视频、链接等形式通过画面、场景、镜头变化巧妙地实现了表达的直观与现场感。融合新闻叙事注重节奏、色彩的调整,多媒介本身的特点即决定了融合新闻必定会通过插入图片、调整长短镜头、变化新闻场景、多人称叙述等方式变换新闻叙事的节奏,实现图片、画面中的色彩变化,使人物间的情感交流得以顺利完成。
叙事方式:转向非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一直是传统新闻坚守的文本叙事形式,随着融合新闻的产生,特别是超文本技术的使用,叙事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一)无限的多层次叙事
融合新闻中,主页可以设置全版的新闻标题,信息量大;点击新闻标题,进入正文阅读;点击正文下方的相关链接,可以查看相关新闻内容(比如同一新闻人物);点击新闻关键词或者标签,可以阅读类似的新闻内容。
(二)回忆式、互动式叙事
回忆式叙事往往从事件发生的起因、萌芽、诱发点出发,通过情景再现、直接引语叙述等形式,以图片、音视频、三维动画等手段展示,完全打破了线性叙事的限定,极易吸引新闻受众,互动叙事代替了单向表达。
(三)被消解的文本线性叙事
融合新闻借助视频、图片、三维动画等形式实现了新闻的可视性。文本叙事支撑起了新闻主体内容,而视频、图片、三维动画等形式也实现了部分叙事功能,对于传统的线性叙事的顺序、比例、层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融合新闻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传统新闻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手段的多样、技术的更新等方面,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叙事模式、叙事策略、叙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⑤当新闻受众逐渐关注、适应、熟悉、使用融合新闻的同时,也接受并参与着叙事方式的转型,融合新闻将随着媒介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的进步、新闻受众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角度讲,融合新闻对于传统新闻叙事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融合新闻报道叙事研究”(编号:SQ147036)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刘冰:《新闻报道写作:理论、方法与技术》,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61页
②刘冰:《融合新闻关键词确立与运用》,《中国出版》,2013年12月下
③昝辉:《SEO实战密码》,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86页
④黄栗:《深度报道栏目的品牌研究――以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为例,《中国传媒》,2012年第22期
第4篇:一则新闻作文
如果在公交车上,身边素不相识的乘客晕车呕吐,你会怎么做?不久前,在浙江台州天台县一辆城乡公交上,一位六七十岁的阿婆吐了一地。车上的乘客,有人赶紧扭头,有人捂住鼻子,还有人起身换了个位子……就在其他人避之不及的时候,一个少女站了起来。她从书包里拿出包书的书皮,接住阿婆又一次的呕吐物,用纸巾把地面擦干净,然后安静地坐回了自己的位子。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同车乘客季先生。下车后,他花了几天时间,找到了这个女孩,希望她得到应有的表扬。女孩名叫张静初,今年12岁。
直到季先生找到天台县街头镇中心小学,张静初的班主任车叶超才知道,学生做了这样一件好事。车老师说:“听到这件事,我一点都不意外,这就是我认识的张静初,她就是这么热心肠的人。”张静初今年读5年级,学习成绩优秀,年年是班里的三好生。
张静初的妈妈项女士,也是前两天才知道女儿做的事。她说,自己的第一反应是,女儿真的长大了。
张家家境不算好,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上高中。静初的爸爸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手脚不便。项女士是个汽车教练,每天早出晚归,没太多时间照顾孩子。
十多年前,这个拮据的家庭遭遇重大打击,“那会儿静初刚满月,碰到一场台风,把我们唯一能够遮风避雨的房子刮倒了。”项女士说,“多亏镇*和村里人帮助我们,临时解决了我们的住宿问题,还给我们4000元救助款。这个雪中送炭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很感恩,所以我也要求自己和孩子,将来对社会有所回报。”
季先生:当时我的心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面对这么脏的东西,小姑娘眉头都没皱一下,这一点,我们成年人都做不到。
车老师:张静初是个非常单纯、善良的孩子,内心就跟水晶一样清澈透明。那份善良如果存在半分虚伪,在那个时候都不会这么做的。所以我很敬佩这个孩子,我也要向她学习。
张妈妈:我们一家能走到今天,都要感谢在最困难的时候,拉了我们一把的好心人。我们夫妻俩再苦再累,也会把孩子培养好,让他们对社会有所用处。
张静初:当时阿婆就坐在我旁边的地方,看到她不舒服吐了,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很心疼。因为我觉得她跟我奶奶差不多年纪,让我觉得她就跟我奶奶一样,所以我马上就去帮她了。
第5篇:新闻作文
看!镜头中的我,整装待发,准备开启我的“记者”之旅。
面对第一次“采访”,我这种缺乏经验的“小记者”心中不免激动万分又忐忑不安。
很快,我到达了调查地,第一目标锁定在附近的警察局。刚进去不久,我便愁眉苦脸地挪了出来:“哼,什么服务态度吗?话还没说完就把我赶出来,真是的!”我被当成捣乱的小朋友轰了出来。
无奈,我只好将目光转移到路边的行人身上。由于缺乏勇气,不敢开口,我的采访迟迟不能付诸行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焦急徘徊的我终于鼓足勇气,采访起了第一个路人,“额……您……您好,请问,你有时间接受采……访吗?”“对不起,小朋友,我还有急事。”然后路人匆匆地走了。
虽然第一次采访便以失败告终,但我惊喜地发现,采访他人并没有那么可怕,顿时增添了不少信心。于是我开始四处询问,可路人们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有的不知道“双减政策”是什么?有的有急事,有的直接不理不睬,还有的……
问了一个又一个路人,我很快满头大汗,口干舌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采访到了一个阿姨,阿姨是个社区志愿者,所以,她精准流利地回答了采访的问题,“小记者”的任务也圆满完成,“咔”镜头一闪,留下了我采访他人珍贵的一幕。
这次的“记者”之旅,我不仅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更锻炼了自己与陌生人交流的勇气,真是收获满满!
第6篇:写新闻的作文
本着刨根问底的精神,我们进一步跟踪采访。话说周晓云“云游四方”,四处打听“肉包子”事件的“主力”。当打听到“主力”只和他隔有一条“三八线”,椅子与椅子之间只有一个“谷底”为楚河汉界,此人乃是他的同桌——王文帆。当周晓云摩拳擦掌,准备对王文帆大打出手时,他苦苦哀求道:“母老虎,饶命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上有老,下有小,左有亲戚,右有邻居……“还没等他说完,周晓云便给了他一个“栗子”,曰:“哼,谁叫你叫我母老虎呢,罪有应得。”也许是天意,上美术课时王文帆忘了带剪刀,而周晓云恰恰有两把。于是,王文帆叫着他对周晓云的昵称“周阿毛”向他献殷勤。周晓云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他怎么能把剪刀借给一个曾骂过我“母老虎”的人呢。可王文帆同意收会“母老虎”的骂名,并发誓永远都不会骂他“母老虎”。“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周晓云见王文帆态度“诚恳”,便毅然把剪刀借给了王文帆。
第7篇:写新闻的作文
在网上看到了一个令人忧伤的新闻。
一位少年选择自己的方式离开了。似乎他之前有活跃过一段时间,在网友们的视线中,没想到最终却是这样的结局。不曾认真地去看那些过往,只是从那些零星的片段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一个想要自己发光,寻找生活中的希望的孩子。结果现实与舆论把他逼到了角落,他没有寻到出路,于是选择了他自认为对的那一条。很心疼。在很多人在关注他所要求的物质条件的时候,其实他真正需要被关心的是心理状态。
如果有来自亲人的正确的关爱,他不会那么的受伤。更何况,他曾经是受过创伤的,只是他年龄太小,不知道向谁求助。
这也是不太喜欢写热点的一个原因。世间百态,很多人都有各自的秘密,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或者是有些人所展面的一面,而有太多我们所不知晓的,就不好去妄下评论。
如果你做不到去帮助他人,那最好也不要去伤害。
第8篇:新闻作文优秀
*财经大学20xx年田径运动会在沙河校区的田径场上隆重举行。在本次运动会中,商学院的同学们团结奋进,勇敢拼搏,展现了商学院学生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涨的运动热情。
为了在运动会开幕式上展现商学院的风采,商学院体育部积极组织12级的46名同学进行方阵训练,商学院的团总支书记张碘老师和12级的铺导员于海莹老师也很关心商院方阵的训练情况。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20号的开幕式上,商学院方阵的成员身着统一的服装,迈着整齐的步伐,带着昂扬的气势通过主席台前;他们在主席台前拼成的“中财龙马”的字样,表达了商院学生对中财的热爱。他们个个精神饱满,朝气蓬勃,展现了商院人的风貌。
对于本次运动会,商院健儿们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共有5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赛前,运动员们刻苦训练,为比赛做准备。比赛时,他们奋勇争先,顽强拼搏,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为商院赢得了荣誉。他们在比赛中表现出的`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运动精神显示了商院健儿们优秀的运动品质。
运动会期间,运动员井然有序地参与比赛离不开商学院后勤人员的努力工作。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只为商院在运动会上有出色的表现。商学院团学体育部的工作人员及时通知运动员们参加比赛,协助运动员去检录、进场。信息部的成员奔波在田径场上,捕捉运动员们精彩的比赛瞬间。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记录运动员们比赛过程的同时,还收集、整理各班的加油稿,报送到主席台,为商学院的运动员们加油助威。商院的同学们也很关心比赛,不能进入田径场,他们就在场外观看比赛,为运动员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