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精品10篇

时间:2024-02-03 18:57:37 投诉 下载本文

《草原》教学设计精品10篇

第1篇:四年级语文《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晰分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子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3、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对祖国风光的热爱。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老师一直向往这样一个地方: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点击课件)

2、你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3、导入:去过草原的人曾这样说:(课件出示:草原,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一眼望去,羊群,像天空的白云掉在嶙峋的山岩旁;马群,像天使的指尖飘在参差的草丛间;牛群,像仙子的彩娟镶在晶亮的溪水边。)学生齐读。

4、是不是有一种迫不及待想去看看的冲动?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眼中的草原,观看草原美景图及诵读描绘草原的优美语句,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相机简介作者老舍。

2、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1)渲染勾勒迂回拘束玻璃马蹄

摔跤偏西鄂温克羞涩低吟 襟飘带舞

(2)蒙古包蒙蔽瞎蒙内蒙

3、指导书写生字。(如: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三、小组合作,理清文章脉络。

1、词语我们已经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2、组织交流、教师点拨。

四、品读感悟,体会草原美。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正真的主人。】

2、交流、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空气新鲜,作者高兴。

(2)指导读出愉悦的心情来。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2)联系上文体会“并不茫茫”。

(3)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

句子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1)比喻的修辞、动静结合。

(2)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草原,怎么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齐读。

句子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理解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

(2)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渲染”和“勾勒”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通过直观的图像学生更易理解。】

(3)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勾勒”指划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比较“渲染”和“勾勒”两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

(4)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

句子五: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2)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句子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受美之后,从抓住作者的感受入手,细细品味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正是来源于草原的美丽景色。】

(2)假如你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请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个句子中。

这种境界,既,又。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在他们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一吐为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总结写法,读写迁移。】

4、美好的画面值得我们用眼睛珍藏,更值得我们用心灵珍藏,就让我们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钻进文字里,去想象感悟草原的美,交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相机指导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积累语言,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去过草原的人还这样说:(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风儿阵阵,草浪滚滚,像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洁白的蒙古包,星星点点,像海洋中的白帆,它们正乘风破浪,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这是谁写的童话?这是勤劳的蒙古族牧民在新的社会中用自己的汗水写下来的草原童话。)

2、同学们,是谁写下了这诗意般的草原童话?是勤劳的草原人民写下的,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草原人民。

3、作业:背诵第一段。

4、下面,让我们在一首草原的赞歌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反思:

1、课前要求同学们通过上网或查阅有关书籍,了解草原的有关资料,如内蒙古的位置、范围以及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教师也要收集相关的图片,制成课件,给学生一些感性的东西。读一些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也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这种语言及句式的写法,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并结合同学们心目中的草原概况。边读边想象文中的草原画面。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并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并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本文的写法进行练笔,以达到学,并学以至用,收到学用兼得的效果。

第2篇:《草原》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想象手法描写草原辽阔的特点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和本文包含的深刻哲理。

能力目标:

迅速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想象手法描写草原辽阔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兵教兵、将教将”的洋思教学法。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是内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家乡,他对草原充满了热爱。今天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草原,领略草原美丽的风光吧。

朗读课文,每位学生读一段,教师进行评点。

一、出示学习目标(一)(时间10分钟)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交流鲍尔吉·原野的主要作品。

2、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

迥然不同 咆哮 云杉 长鬃 摩挲

瞭望 辽远 冥想

二、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

1—6自然段将都市人与草原人观察景物的特点与方法作对比,得出草原的景物特点:景随步移,辽阔得让人眯起眼睛。

7—10自然段 写草原的草给人的感受。

13—15自然段写作者的感受。)

三、出示学习目标(二)(时间10分钟)

阅读课文1—10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句子。

(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2、草原的草有什么特点?

(单一色的绿,在阳光下幻化出多种色调。)

3、与航海者相比,草原与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壮阔,单一中呈现丰富。不同点:可以接触)

4、为什么“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感,第二个感觉不*

(*主要突出草原的辽阔与伟大,不*是指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四、出示目标(三)(5分钟)

读课文13—15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表现作者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2、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是一种洒脱的心态,对金钱荣誉和地位毫不计较;对人生坦然自若,毫不张扬,永远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小结:作者从小在草原上长大,草原辽远苍茫的美景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的人生态度非常洒脱,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五、当堂检测(15分钟)

1、給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迥然不同 咆哮 摩挲 摩挲 冥想

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3、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目标设置明确,在朗读中感悟草原与城市、大海的不同,学生领悟到了作者对草原对家乡的感情。课堂气氛很活跃,书声琅琅,当堂检测效果很好,但学生对本文的哲理不容易理解,需要老师结合草原的环境加以点拨。

第3篇:《草原》教学设计

目标设计:

积累品味优美句,体会其含义,理解课文:草原人美、景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重点难点:

体会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自主探究体验触情

教具:

录音机VCD

学具:

留言卡

课前准备:

自制心形卡熟读课文收集草原资料

课堂流程:

一、诱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试一下预习作业(展示草原资料)你们的诗你们的佳句、老师的VCD都展现辽阔壮美,我相信也很想亲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

二课上求知:

(一)师生互动学习第一段(草原美景)

1、指名读段

2、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能体现草原美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理清层次。

3、老师走进学生中倾听和诱导提炼理解精华,学生汇报,

4、*读文体会景物的美

[本段重点诱导:“一碧千里”“无边无际”这几个词你能看出什么?看出草原的辽阔,绿的美;平地绿、小丘绿对比的不鲜明,形成一体,美的那么柔;面对这种境界你的感受怎样?作者用骏马、大牛来衬托(情景交融法);修辞是一大亮点]

(二)生生交流学习第二段(迎客)

1、*读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2、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结合“彩虹”“欢呼”体会主人的好客;结合汽车“飞”“走”不同的描写,动静结合把作者的激动心情灵活的展现出来。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段(相见款待)

1、默读自学质疑汇报

2、解疑点拨:如何体会蒙汗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蒙古不但景美人更美,我们目睹了草原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了民族团结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放录音《骑着马儿巡逻去》

(四)齐读第五段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之美

你们看此情此景你想怎么表达你的心情呢?用歌、用诗、用画......

三触景体验

1、把你的话写在你的心形卡上贴在黑板,进行爱国教育

2、尝试片段做导游

第4篇:《草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明确: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讲解生字“渲”字。板书:风光,人情,渲。

2.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赛读感悟: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三)深入研读

1.通过刚刚学生的朗读比赛,我们已经体会了草原的风光美,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这一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板书:比喻。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

明确: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4.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

明确: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5.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

明确: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6.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明确: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五)小结作业

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第5篇:《草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体会草原的自然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老师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风景。(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片,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些都是哪的风景呢?(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联系前文,体会意境)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板书设计

景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美丽动人

【教学反思】

现在回想那一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总结反思出了以下四个“用心”。

一、用心备课

备课的重要性众人皆知,但是备课到底该如何切实有效进行呢?也许我们总是习惯了“套用”,备课的时候务必熟练地掌握教学环节,务必牢牢地记住每个环节的过渡语。在准备《草原》一课教学时,我起初也采用了这样的备课方式,并且心里总是希望自己教学时能够一字不漏地把文采横溢的过渡语“背”出来。

可是紧接着,我又反问了一下自己,这样,是不是脱离了“备课重在备学生”的人本思想。而且自己再仔细感觉一下,哟,把这些话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多别扭啊。我何不大胆地尝试一下?教学中顺着学生的思维恰当地创造应用过渡语。接着,我又花了大量的时间预设学生课堂上可能产生的情况,再认真地将这些情况归类,然后寻找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我上起课来就游刃有余了。

二、用心“造势”

在感受作者那些优美语句中流淌出的美景时,很多学生“心领”但“神不会”,举手感情朗读优美语句的学生很少。面对这种情况,我当时也不懂得哪来的耐心和激情,依然十分投入地通过多媒体画面和激情语言来感染他们,在那个时候我表现出了较好的耐性,这是我平时课堂中较少有的。之后学生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些语句。现在想来,那该是“教师的投入感染了学生”。曾经听一位全国名师说过:“语文老师要学会‘造势’。”我想这里的“造势”,必定是指语文老师自己要投入到文本中,然后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自然地引导学生。如果语文课堂上有矫揉造作的“造势”,那该让人觉得多么不舒服啊。因此,用心地“造势”,乃是用心地投入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用心置疑

上了这节课,我揪出了自己的一个致命的毛病,课堂提问太泛。在学生反馈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我要引导他们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的时候,我开口就向学生提问:“你为什么欣赏这句话?”满以为会有声音冒出欣赏“绣”、“一碧千里”等关键词,传来的却是“草原很美”之类的话。课堂提问,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词,它的引导性同样是很强烈的。我们平时总是责怪学生不认真倾听,可那只是个别的,大部分学生比老师还会用心听,他们会在瞬间就去捉摸老师话里每个字的意思。面对这样“用心”的学生,我岂能不更用心置疑?

四、用心“撒网”

课堂中许多生成性的情况可能都有一个精彩的续写,这时,老师应该善于用心“放线”。备课时,总是一味注意精读感悟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我该怎么“收线”,却忽视了“放线”的精彩。好比打渔,外人一向关注收网后捞上来的鱼有多少,却很少去关注撒网的技巧。这节课接近尾声时,有一个配乐写诗的情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我的过渡语还没说完时,很多学生就高高举起了手,他们以为老师要让他们说出此时如果身在草原的感受,兴致非常高。我当时心里一阵惊喜,可是嘴上的话却没有停止住:“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笔记本,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表达你此时的感想。”说完之后,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有点儿沮丧地缩回了手。我心里一阵后悔,咋刚才不让呢!课后教研评课上,老师们也给出了这个意见。如果当时善于顺势“撒网”,让学生先发言,肯定是课堂的一大亮点。不仅学生可以尽情抒怀感想,互相启发,而且这样也不正是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一个大好时刻吗?只因自己是个“刚出海的渔夫”,这一网不懂得撒得漂亮些,就这样失去了满舱收获。

但是不管课上得如何,只要是真实的,只要是用心的,只要有所收获,有所启迪,我就深深感谢这一切了。

第6篇:《草原》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创建*表达的氛围

1、放草原风光片,学生欣赏(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草原美吗?看片,你想说些什么?

3、是啊,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到蒙古歌手浑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如此美丽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段文字做了淋淳尽致的描绘。

二、合作学习第1段,渗透读书方法指导

1、静静地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草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句子抄出来。

(设计思路:语文学习应有静有动,静静地读是独立思考,动笔去画是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动静结合,语文学习才会活起来。)

2、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思路:独立思考后的答案并不一定完善,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善予归纳,这是学习者的态度。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3、互动交流,资源共享,讨论重点句子:

(设计思路:阅读的收获要在共享之中才变得有价值,也才会深入推动个体学习的效果,从而达到深层次的合作学习。)

⑴ 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

⑵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乡上了白色大花。

⑶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仿费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⑷ 体会“喧染”与“勾勒”的不同。

⑸ 教师板画小丘。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是在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交流的。因此,鼓励学生*表达的空间尤为重要,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加上教师的板画辅助,掀起一个课堂教学的小高潮,使课堂教学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4、朗读体会,能背诵的句子可背诵:

⑴ 让学生用画面形式来表现第一段文字,并想象牛羊会想些什么?

⑵ 学生可读,可背本段文字。

(设计思路:通过师生协同板画,再次领会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画面美,使学生知道语文学习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⑶ 板书:

景美 

三、以浏览方式学习2~5自然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1、回忆读书方法并出示:

⑴ 读:

不动笔默不读书。

⑵ 交流:

学会倾听,善于归纳。

⑶ 谈:

各抒己见,资源共享。

⑷ 诵:

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设计思路:通过阶段性的小结回顾,使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习目的,更有利于下一步学习的展开。)

2、采取浏览方式阅读2~5段:

思考:

草原景色如此美丽,草原上的人给你怎样的感受?

板书:

人亲 

3、找好朋友去交流:

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原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设计思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有权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在他们自己选择伙伴前,他们会*地,无拘无束地交流,更有利于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4、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信进行朗读指导:

重点指导:

⑴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⑵ *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设计思路:此时学生学习情绪被调动,学生情绪完全高涨,达到一种不吐不快的境界是最值得鼓励的,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这种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化为有感表的朗读,因此采取竞赛朗读的方式,鼓励学生不同的感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体现了学生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阅读过程。)

5、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盛情款待,尽情联欢,让主客忘了时间,忘了已夕阳西下,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原走,这时,老舍先生不由的低吟了一句诗(出示)。

⑴ 齐读:

蒙汉情得何忍别,天涯青草活斜阳。

⑵ 学生作画(蒙古包,蒙汉人民)完成板画。问:

想像一下,夕阳西下,依依惜别,他们会说些什么?

⑶ 板书:

情浓 

是啊,这一幅夕阳话别的场景,反映出了浓浓的深厚的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情意。

(设计思路:朗读想像以及板画的完成,掀起课堂的又一个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四、畅谈收获,布置作业,延伸课堂教学

1、谈本节课的收获:

可以作诗,可以歌唱,可以写学习本课后的体会,可以是《草原》写作论坛。

(设计思路:一课一得,也不可以是一课多得,让学生回顾整理,学生会有一种课后成就感,也助于他们学习的再提高。)

2、布置自选作业:

⑴ 学习草原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⑵ 以《老舍先生,我想对您说》写一篇读后感。

⑶ 利用查到的资料开一个《走进草原》的主题队会。

(设计思路: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了作业内涵,正所谓:课后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3、配乐《草原夜色美》,出示老舍像。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这优美的牧歌中,感谢草原,感谢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激发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激qing。这位语言大师,用他朴实、真挚的语言带给我们一篇情真意浓的优美散文。老舍先生一生创作过许多作品,有很多被拍成电影和话剧,希望同学们课后更广泛地去阅读他的其它作品。

第7篇:《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 羊群……大白花。

⑷ 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第8篇:《草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探究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品词析句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与欢腾;掌握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的方法;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阔、仅、雄”等10个字,会写“阔、铺、芒”等13个字,掌握词语“广阔、光芒、山丹丹花、铃铛”等。

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教材简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课文有4个自然段,依据重点句和段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通过对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静态的画面;第二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通过对动物和人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场景。动静有序,画面优美,生动感人,引人向往。

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的。通过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默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感悟作者所抒发的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课文里的外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语言的心理过程,而促进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方式就是“读”。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三、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是哪呢?对了,这就是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题目。(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草原的位置)昨天我们通过图片去游览了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大家喜欢吗?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便是草原的真实写照。那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草原美在哪里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3、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带着对草原的喜爱之情美美地读一下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找出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能不能找到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谁来告诉老师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在哪呢?(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语是什么?(广阔、美丽、欢腾)哪些段落写草原的美丽广阔?哪些段落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三、品读第一、二自然段。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的?并把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划下来,读出来,看谁读得精彩,读得美。

3.汇报:(1) 草:A.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这句话你还能从哪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抓住“满眼,铺向”两个词来体会:

(学生读句子,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老师手势指导学生目光穿透教室墙壁,一直望向远方,眼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绿色,从“满”“铺”理解草原的广阔,草原的绿)

指导读文,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软绵绵的、绿油油的、大草原真广阔呀!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B.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师: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比你们现在还高!草不仅高,你还感受到什么?(茂密)

想一想:在草原上捉迷藏,会是什么样子?(发散)指导朗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就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吧。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草原的广阔美丽。

【设计意图】:1.“品词、品句、品读”是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的有效方式,抓住词眼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现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2.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要求。师:你还从哪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广阔?(2)湖水: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为什么清亮的湖水就像神奇的宝镜呢?(清亮)

预设问题:为什么说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嵌着” 是什么意思?

师:湖水不仅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发散、展开想象)

练习: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映出了( ),映出了( )还映出了( )……,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神话故事中宝镜的样子、作用,体会湖水的神奇与美丽。

我们再读读描写湖水的句子,体会一下它的清澈与神奇。

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不仅有茂密的青草,一洼洼清亮的湖水,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呢!(3) 野花: 读句子,谈感受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的花美在哪里?(颜色、种类)

练习: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的( 花),( )的( 花),( )的( )美丽极了。

指导朗读:在青翠的草地上,点缀着婀娜多姿的野花,它们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读吧! (4)小结: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一碧千里的( ),然后描写了清亮的( ),最后写了各种各样的( ),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式将对文本的感悟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了以说促悟的效果,体现了阅读教学积累运用,读写结合的要求。

(5)再读1、2自然段,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说说如何快速背过第二自然段内容。

【设计意图】:1.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理解段落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运用作铺垫。2.“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在课堂中加强背诵的训练,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之一,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设计意图】:生读、划重点词句,师引导充分读,交流、感受。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披文入境,发挥想象。在词句品读中,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显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指名分别来背(板书:野草、湖水、野花)(课件出示课文内容,会背的闭眼背,不会的照着读出来。)

三、小结过渡:阅读课文时,抓重点句就能理解段落的内容,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现在阅读3、4自然段,看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1、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默读思考“欢腾”什么意思?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再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2、在欢腾的各种动物和牧民中你最喜欢什么,你来表演一下。(讨论表演,学生模仿各种动物作动作,模仿牧民唱、跳,把教室变成一个欢腾的世界,理解“欢腾”的情感内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表演体会“欢腾”的情感内容。体会草原上动物们*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境。把内容体会内化为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爱草原的情感,再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师设问:在这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愿意作欢唱的百灵,还是*飞翔的雄鹰,还是跑得象风一样的黄羊……,百灵鸟,你唱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欢快呢?牛啊,羊啊,你为什么能这样安闲呢?小牧民,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醉人呢?模仿马蹄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体会牧民骑马高歌的情景。)

3、朗读指导: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因为有了他们所以成了欢腾的世界,谁能把这个欢腾的世界完整的读一读。

4、草原上的人们在草原上骑马高歌,他们还会做些什么?(翻筋斗,捉迷藏,骑马,唱歌,喝奶茶……学生*表达)。

【设计意图】:激发想象,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草原上*驰骋。)

四、板书设计: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野草 湖水 野花

欢腾: 动物 牧民

过渡:美丽的草原广阔无边,热闹的草原生机勃勃,牧民用他们的歌声赞美草原。今天,我们也来学着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

五、探索发现,学习表达:

1.仿说练习:我们的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平时或在课堂中积累的词语说出校园的静态美或动态美。)

(1)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2)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欢腾的世界。

(3) 仿照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学生练说、展示、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完成小练笔.

七、课外探究:

1、多了解一些有关草原的歌。

2、多了解一些描写草原的文章。

3、多了解一些草原人民生活的情况。

第9篇:《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学课文《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板书设计

景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美丽动人。

草原

人远迎、款待、话别蒙汉情深。

第10篇:《草原》教学设计

名师简介

支玉恒,男,1939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其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课堂教学设计富有创意,风格清新独特。巡回讲学执教,深受好评。其教学录像片获全国奖,并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在全国影响很大。教学著述颇丰,多篇论文获全国或省级优秀、最佳奖。《欣赏与评析》《琢玉》《“课标”教学新录》《专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等是近期出版的部分专著。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p-]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评点】

语文课文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意义”世界,寻求“意义”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这就点明了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意义”,领悟人生,其功莫大焉。本案所展示的解读引导艺术,据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知理而养性,既反映了解读的基本规律,又展现了教师的艺术造诣。戴震云: “凡学生始于离词,中乎辨句,终乎闻道”,在本设计中既可见承传,亦可见出新。